金融作为现代经济核心,一直与技术相互穿插、聚合、激荡和动态发展,形成了金融科技等新业态和新模式,使金融生态和技术领域之间的集合区域更具生命力和成长力,深刻改变了现代金融服务的供需两侧的结构和关系。近年来,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5G、区块链和分布式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日趋成熟、高度融合之下,金融服务产业数字化已是大势所趋,也将进一步影响未来金融服务的生产和供给方式。
“金融”+“科技”构建数字化生态圈
金融数字化的最佳路径选择在于金融机构和科技企业的协同合作,假如二者相互独立,既不能构建金融生态圈也不能实现技术的效益最大化。科技公司往往缺少金融经营理念,如果从事金融业务,一方面,因未获得金融牌照,开展金融业务会受很大限制;另一方面,由于对金融了解不够深入,即使拥有强大的数据和技术能力,亦不一定能够准确把握金融业务的核心要点和本质,反而因资产规模扩张增加了运营风险。P2P等“互联网金融”模式所暴露出的风险充分说明,部分企业在不具备金融资质或能力的情况下从事金融业务,往往面临“断崖”的风险。
反之,因为具备场景触达能力的金融机构少之又少,多数金融机构缺少多维度实时触达用户的能力、生态圈、场景和算法能力,如果单纯认为通过搭建APP服务即可实现金融数字化全面转型升级,可能会使业务发展陷入困境。作为金融服务及账户的提供者,金融机构虽通过长期积累具备一定的用户和数据资源,但受限于金融系统对稳定性的较高要求、金融科技应用的复杂性以及相关技术开发的高昂成本,金融机构在智能化的道路上发展速度较慢,成效有限。且传统金融机构积累的用户数据仅限于交易相关的活动,难以与用户的日常生活相融合实现用户画像的全面刻画。在这种情况下,其累积的海量金融交易数据难以发挥最大价值,无法帮助其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增加用户黏性。
以我国移动支付发展路径为例,在条码支付等移动支付创新模式中,科技企业率先打通场景和应用,用户规模和交易金额的攀升,为商业银行、清算组织等产业链上下游参与者带来了丰厚的手续费等收入贡献。在垂直金融行业中,随着便捷、高效移动支付方式的持续渗透,线上小额保险、基金销售、证券交易等业务蓬勃兴起,让保险、基金、证券公司等传统金融机构有机会进一步拓展用户基础、活跃交易频度,增加佣金等收入来源。科技企业与金融机构创造了合作共赢、良性发展的典范,跳出了“零和博弈”的竞争格局。
综上所述,金融机构拥有用户信息、交易数据和业务基础,科技公司拥有互联网场景、数据积累和挖掘及技术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利用双方各自的优势可协作创新,产生互利共生效应,形成金融与科技相融合的生态圈,是经实践检验的较为有效的金融数字化的路径选择。这种金融与科技融合发展在以下方面实现了多方共赢。
降低金融服务获客成本,提升用户体验和粘性
金融机构结合科技公司可以实现金融智能化的三大获客能力——多维度实时触达、用户画像构建能力、以及算法能力,进而为不同用户提供不同类别的金融解决方案,辅助用户做出更为理性、更为优化、动态灵活的决策,呈现金融服务的“千人千面”,同时也能帮助科技公司进一步巩固用户流量和黏性。
提升金融服务覆盖率,促进普惠金融进程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消除了金融服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促进了信息的流通和共享,从而降低了服务的边际成本和门槛。对科技公司来说,与金融机构合作可以促进其更快速的研发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拓展分销网络。在此模式下,将有效扩大了金融服务的覆盖面,为普惠金融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加强金融机构内部协调,发挥技防优势提升风控水平
相比早期金融机构内部业务部门和IT部门脱节的情况,金融智能化时代下,科技公司利用其强大的技术背景可以帮助金融机构提高风控水平,降低运营和创新成本。比如技术公司为金融企业提供算法模型,帮助金融机构完善风控中台;又或者在银行系统中,帮助其完成构建内部API让非技术人员能够根据自身需求直接获取数据和技术支持,从而增强机构内部协调性,降低业务创新成本。
金融科技“抗疫”实践
2020年突发的新冠疫情,一度给国内和世界经济按下了暂停键,国民经济运行受到巨大冲击。疫情发生之后,各类金融服务主体迅速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确保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基础性支撑作用在极端情况下平稳运行。得益于监管部门对金融科技尤其是移动支付创新发展的支持,金融科技在支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助力复工复产、促进企业社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显示出了巨大潜力和价值。我们以微信生态圈为例,说明金融科技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金融科技助力居民抗疫,保障基本生活需求
移动支付以及围绕移动支付能力建立的生活服务圈在“居家抗疫”模式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保障了居民衣、食、住、行方面的基本生活需要。
1. 移动支付工具为疫情期间无接触消费提供基础性支撑
无接触式支付无疑是疫情期间更为安全的支付方式。在疫情发生之前,我国移动支付已成为大多数民众的日常支付习惯,以线上远程支付、线下条码支付为代表的移动支付普及率较高,因此新冠疫情并未对线上线下支付习惯造成过多困扰。
从微信支付数据来看,受疫情影响,2020年初,微信支付交易数量有所下降,但截止到4月下旬,已基本恢复到2019年年底水平。据测算,疫情期间,平均每天每人使用微信支付约1次,3-4月期间,微信支付的周交易次数超过2亿人次的省份已达到13个省份,涵盖我国东北、西部、中部以及南方省份。从消费金额上看,“五一”小长假期间,微信支付线下消费总额较3月环比增长30%,已恢复并超过2019年12月的消费水平。由此可以看出,移动支付市场的成熟与发展在疫情防控期间及经济有序恢复阶段显示出了较为强大的韧性。
2. 移动支付生态圈进一步保障居民基本生活需要
以移动支付能力为基础,通过线上平台搭建的生活服务生态圈在疫情期间能够较好地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基本需求。比如,在日常餐饮方面,在政府“少出门”的号召下,微信小程序、微信群购买食品和外卖点餐成为民众生活采购的主要方式。截至2月14日,小程序超市业态访问量同比增长115%,生鲜果蔬业态访问量同比增长168%,社区电商业态同比增长83%。除了线上买菜,在线下餐厅,“扫码点餐”也成为线下餐厅少接触的最佳解决方案。民众在餐饮商户小程序内选择门店、餐品和自提时间,或扫一扫店内的二维码、小程序码即可点餐。
在出行方面,微信车主服务“无感支付”能力为不少车主降低了接触风险。疫情期间,有4000万车主使用过微信车主服务“无感支付”能力,近550万人次在停车场用过无感支付,累计810万车主通过无感支付不停车过高速。目前,全国超5 万家停车场支持无感支付,2 万多个加油站支持无接触加油。
在公用事业缴费方面,移动支付能力确保人们在足不出户的条件下,能够实现水、电、煤气、宽带网络等及时供应。微信支付中的生活缴费模块打通与全国数千家电力、税务、燃气、供暖等机构的连接,支持用户微信缴费,为疫情中民众生活提供便利,民众不出门不断缴不欠费,用微信缴就行。线上查缴办、生活缴费、客服体系线上化等“无接触”服务,为广大用户通讯顺畅、业务办理提供了十足保障。
金融科技助力企业抗疫,创新服务模式
在此次疫情中,中小微企业承受了资金紧张、供应链中断、劳动力短缺等问题带来的巨大压力。寻求数字化转型,减轻疫情带来的负面冲击成为中小微企业必须面临的选择。金融科技从多个维度全面赋能疫情下的中小微企业,创新企业服务模式,以低成本、低门槛、快部署的特点加速各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助力中小微企业走出疫情困境。
1. 赋能线下企业数字化转型
疫情严重时期,受影响最大的商业群体之一莫过于线下实体小微商户,它们是经济神经末梢,抗风险能力较差。实体企业线上交易模式成为线下交易损失的有力补充,成为恢复经营和挽回损失的重要经营工具。
从微信数据上看,线上交易占比在疫情最严重期间均有所上升。在疫情中,餐饮业线下2020年1月比2019年12月下降17.15%,而线上交易额增加66.67%,线下有力补充线上。从线上交易额占比变化看,2020年1月,餐饮、零售业线上交易占比是2019年12月的1.79倍和1.25倍,高于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5.9%的增幅,展现了对线下交易的敏捷补位。而随着疫情蔓延,尽管线上线下交易额都下降,但餐饮业的线上交易额占比达到2019年12月的2.83倍。在疫情中总体受损最大的旅游业与餐饮业,其线下转线上的需求最为显著。此外,从数据上看,零售业线上化在疫情之后仍有上扬的态势,4月份,线上零售占比较2019年12月增长12%,表明疫情下基于线上零售的消费习惯有所延续,为零售企业的长期线上化营销带来新增长点。
从微信数字化服务平台的案例中可以看到零售业线上线下融合的发展模式日趋成熟,各类数字化工具助推企业特别是小微商户拓展客户流量、加速资金周转、提高客户留存度及利润率,在这样一个疫情带来的极端压力情景下,线上交易却显示出了较为强劲的韧性,印证了我国经济体强大的内生动力和自我平衡能力。
2. 顺畅金融服务流程及资金支持
提高金融机构线上服务效率。为了保障疫情期间的金融服务通畅,腾讯云面向金融机构推出全线上金融服务解决方案,基于实时音视频、AI等技术,将实时互动视频场景与银行业务办理系统进行有效整合,通过「视频柜员」交互的方式,进一步将个人信息修改、贷款面签、对公开户法人面签等传统模式下需要到营业厅办理的业务转移到线上办理,同时通过视频双录、双向传输加密等技术手段做到全程留证。与银行营业厅中VTM(远程视频柜员机)不同的是,腾讯云金融虚拟营业厅解决方案能够让银行用户在APP、小程序等移动端渠道便能呼叫银行的「视频柜员」服务,不需要再跑网点,可以极大缓解疫情期间网点人群聚集的压力。
优化供应链金融保障企业资金需求。在腾讯云的供应链金融智慧服务平台模式中,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金融科技能力得以有机结合,应用在贷前风险评估、贷中资产审核、贷后运营监管等供应链业务全流程,覆盖供应链应收融资平台、区块链多级流转平台、物联网电子仓单平台、大数据产业风控平台四大场景。为银行、大型核心企业、金控集团、金融担保公司、保理公司、财务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供应链金融链条中的各类主体提供保理融资、多级债权流转、仓单质押、产业风控等全方位供应链金融服务。在疫情期间,各类市场主体能够基于供应链金融平台,完成企业线上认证、线上签约,业务资料线上传递,实现非接触式业务办理。
资金帮扶缓解小微企业经营压力。疫情期间,现金流是中小微企业面临的重要困难,微信通过发挥平台支撑能力,减免技术服务费用,发放免息贷款,提供免费培训等方式,为企业节省现金成本。针对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严重的服务商,微信支付将在基础服务奖励之上增加抗疫专项补贴,单个服务商企业主体最高可获50万元专项补贴以及返佣结算最快1天到账的扶持政策。同时,微信支付联合微众银行为服务商提供限时免息贷款,缓解服务商资金周转压力。在线上培训与健康保障方面,微信支付为服务商伙伴制作了完善的线上培训体系;携手微保为服务商企业运营多一份保障,减轻企业员工住院期间的经济压力,推出“新冠肺炎服务商保障”的健康关怀。
金融科技助力政府抗疫,促进消费复苏
1. 无接触政务服务提升公共治理水平
从微信平台数据看,截至2019年底,政务小程序超过4.5万个,增长50%,服务54亿人次,是2018年的6倍。从小程序主体来看,市级和区县、乡镇单位是主力,政务小程序正深入支持基层治理。疫情防控期间,政务办理也提倡“不见面”服务。疫情期间,新增100余政务类疫情服务小程序,政务类小程序用户环比增长近60%。在移动支付等金融科技工具的有力支撑下,政务服务的“一网通办”得以高效实现。以社保场景为例,2019年社保费由税局代收后,已有21个省级区域支持通过微信支付缴纳城乡居民和灵活就业人员的医疗保险与养老保险,覆盖6亿多人群。疫情防控之下,四川税务继续推进“非接触式”办税缴费服务,按照“尽可能网上办”的原则,开通微信城市服务缴费,非接触式缴费渠道更加全面。
2. 消费券投放助力各地消费市场回暖
随着国内疫情逐步得到有效控制,社会经济逐渐复苏,“消费券”成为政府刺激消费、促进生产端回暖、保障和稳定就业、增加居民收入的有效手段。为响应国家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的号召,助力政府复工复产工作,基于微信支付平台的消费券于3月20日率先在青岛城阳区上线。消费券可根据各地需要精准定制不同行业、面额,通过多种方式直接发放至用户微信卡包,进行微信商业支付时可直接抵扣。依托公众号、小程序、移动支付等产品能力,微信生态为消费券领取到消费提供了一条龙服务,保障了消费券政策的顺利落地,在发放环节,政府通过官方公众号进行消费券发放;在领取环节,民众领取后直接存至微信卡包;在消费环节,民众使用微信支付进行付款时直接用消费券进行抵扣,无需再跳转其他APP。
3 月以来,湖南、浙江、广东、武汉等50 余省、市、区通过微信平台向市民发放超百亿电子消费券(含未发放金额)。 基于微信生态对消费券核销的全流程支撑,消费券发放以后,对各地消费需求有了显著的拉动效果,为各地政府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助力商家进一步复苏回暖提供了普惠性的解决方案。比如,截至4月22日,罗湖区消费券带动交易总额9600万,拉动消费20倍;重庆市渝中区、青岛市城阳区、嘉兴市消费券上线后,分别带动消费16倍、14倍、14倍;湖南省、嘉兴市通过微信发放消费券后,惠及的小微商户占比达8成,小微商户交易金额增幅明显,对比2月同期,平均环比增幅翻了53倍。其中嘉兴市小微商户拉动效果尤为显著,日均交易金额增幅超200倍。
展望与建议
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凸显出金融科技带来的金融服务线上化、远程化、数字化的重要性,而金融与科技的持续深度融合也将成为数字经济平稳运行的关键基础。展望“后疫情时代”,如何进一步释放金融科技潜力,顺畅资金融通传导的血脉,也成为业界各方重点关注的议题。对此,我们也提出以下几个观察和思考。
营造有利政策环境,出台金融科技重点领域引导政策
以移动支付为代表的金融科技在本次抗击疫情、支持复工复产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经过多年来产业主体的持续投入,移动支付有效促进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出数字经济新兴业态,并基本完成了用户教育,在疫情期间,以移动支付为基础的数字经济生态圈满足了普通民众基本消费需求,实现了足不出户、无接触购买生活必需品,解决了日常生活的痛点难题,充分反映出移动支付等金融科技在民生应急保障中的突出优势。对此,建议持续挖掘金融科技创新潜力,及时出台更高层面促进发展的指导意见及配套引导政策。针对目前金融科技发展仍较为薄弱,但客观上能够产生巨大经济及社会效益的领域,比如,供应链金融、大宗商品电子商务、企业支付、涉农金融等,以及API、区块链、机器学习等前沿技术在金融业务中的应用,提升产业主体对具体业务模式和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充分释放金融科技在支持复工复产、促进消费等领域的深层价值。
释放多渠道叠加效应,提升小微企业纾困政策实施效果
一是建议有关部门鼓励支持社交网络、收单机构、网络支付服务机构等主体,立足于密切连接小微商户的优势,通过多样化形式传递纾困政策信息,持续提升政策传播精准度,推动小微企业纾困政策有效覆盖并落到实处。二是针对部分中小微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着资金短缺、贷款难等问题,建议进一步推进疫情后财政补贴和无抵押贷款覆盖范围,探索“云量贷”等数字化转型中的金融供给,发挥“政-金-数-产”四方联动作用,由政府为金融信贷创新提供政策保障,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开展金融服务创新,数字服务商提供技术资源能力合作,企业授权数据服务商使用特定数据。此外,还可考虑在“云量贷”等金融创新基础上叠加更多针对性补助政策措施,比如“用云券”“数字券”等,形成组合拳,系统化加快各行业中小微企业数字化水平的整体跃升。
以“新基建”为契机,推动数字普惠金融纵深发展
数字鸿沟问题一直是数字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疫情期间也发生过农村地区网络信号不好、智能手机不普及等短板,造成学生上网课出现困难的情况。疫情给金融科技发展带来新机遇,但各类“非接触”金融服务的普及也可能造成数字鸿沟问题加剧。为此还需要以“新基建”为契机,全力建设均等化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坚持金融供给侧改革,加强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之间的合作,通过安全多方计算、联邦学习的方式更好地解决数据共享难点,推动小微企业融资等数字普惠金融向纵深发展,让所有人都能享受到智慧金融和数字经济所带来的福利,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1数实共生·2022金融科技十大趋势展望 | 腾讯金融研究院 X 腾讯云 X 毕马威
2022-03-29
2022-03-24
2021-12-24
2021-12-22
5数实共生·2022金融科技十大趋势展望 | 腾讯金融研究院 X 腾讯云 X 毕马威
2022-03-29
2022-03-24
2021-12-24
2021-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