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5G、区块链和分布式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日趋成熟、高度融合之下,金融产业智能化已是大势所趋,影响未来金融服务的生产和提供方式。
日前,腾讯公司副总裁、腾讯金融研究院院长蒲海涛在《北大金融评论》上发表文章,认为金融智能化的路径选择应该是建立金融与科技相融合的生态圈,充分利用科技公司互联网场景、数据积累和挖掘及技术能力等方面的优势,为金融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场景化服务,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核心,一直与技术相互穿插、聚合、激荡和动态发展,形成了金融科技等新业态和新模式,使金融生态和技术领域之间的集合区域更具生命力和成长力,深刻改变了现代金融服务的供需两侧的结构和关系。近年来,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5G、区块链和分布式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日趋成熟、高度融合之下,金融产业智能化已是大势所趋,影响未来金融服务的生产和提供方式。《银行4.0》一书写道,“未来金融服务将无处不在,就是不在银行网点”。金融智能化的发展将是从“固态”到“液态”,再到“汽态”的过程。“固态”金融智能化为金融服务提供技术设备与IT保障,“液态”金融智能化将实现金融互联网化并奠定远程虚拟服务基础,“气态”金融智能化下的金融智能化综合服务将全面开启新篇章。金融服务从“固态”的钢筋水泥房间和自助设备拓展到无处不在的网络和场景之中,形成新的金融生态圈,成为金融产业转型升级的助力。金融智能化过程中,提高金融服务的“智商(智能化水平)”“情商(用户体验)”和“数商(数据能力)”,是决定金融智能化发展成功与否的关键。
路径选择:“金融”+“科技”构建
智能化生态圈“气态”金融智能化的最佳路径选择在于金融机构和科技企业的协同合作,假如二者相互独立,既不能构建金融生态圈也不能实现技术的效益最大化。科技公司往往缺少金融经营理念,如果从事金融业务,一方面,因未获得金融牌照,开展金融业务会受很大限制;另一方面,由于对金融了解不够深入,即使拥有强大的数据和技术能力,亦不一定能够准确把握金融业务的核心要点和本质,反而因资产规模扩张增加了运营风险。“互联网金融”所暴露出的风险充分说明,部分企业在不具备金融资质或能力的情况下从事金融业务,往往面临“断崖”的风险。
反之,因为具备场景触达能力的金融机构少之又少,多数金融机构缺少多维度实时触达用户的能力、生态圈、场景和算法能力,如果单纯认为通过搭建APP服务即可实现金融智能化全面转型升级,可能会使业务发展陷入困境。作为金融服务及账户的提供者,金融机构虽通过长期积累具备一定的用户和数据资源,但受限于金融系统对稳定性的较高要求、金融科技应用的复杂性以及相关技术开发的高昂成本,金融机构在智能化的道路上发展速度较慢,成效有限。且传统金融机构积累的用户数据仅限于交易相关的活动,难以与用户的日常生活相融合,实现用户画像的全面刻画。在这种情况下,其累积的海量金融交易数据难以发挥最大价值,无法帮助其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增加用户黏性。
以我国移动支付发展路径为例,在条码支付等移动支付创新模式中,科技企业率先打通场景和应用,用户规模和交易金额的攀升,为商业银行、清算组织等产业链上下游参与者带来了丰厚的手续费等收入贡献。在垂直金融行业中,随着便捷、高效移动支付方式的持续渗透,线上小额保险、基金销售、证券交易等业务蓬勃兴起,让保险、基金、证券公司等传统金融机构有机会进一步拓展用户基础、活跃交易频度,增加佣金等收入来源。科技企业与金融机构创造了合作共赢、良性发展的典范,跳出了“零和博弈”的竞争格局。
综上所述,金融智能化的路径选择应该是建立金融与科技相融合的生态圈,充分利用科技公司互联网场景、数据积累和挖掘及技术能力等方面的优势,为金融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场景化服务,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金融机构则拥有用户信息、交易数据和业务基础,利用双方各自的优势可协作创新,产生互利共生效应——形成金融共生单元,交互式作用促进融合发展从而形成规模经济,实现以下方面的多方的共赢。
降低金融服务获客成本,提升用户体验和黏性
金融机构结合科技公司可以实现金融智能化的三大获客能力——多维度实时触达、用户画像构建能力,以及算法能力,进而为不同用户提供不同类别的金融解决方案,辅助用户做出更为理性、更为优化、动态灵活的决策,呈现金融服务的“千人千面”,同时也能帮助科技公司进一步巩固用户流量和黏性。
提升金融服务覆盖率,促进普惠金融进程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消除了金融服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促进了信息的流通和共享,从而降低了服务的边际成本和门槛。对科技公司来说,与金融机构合作可以促进其更快速地研发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并拓展分销网络。在此模式下,将有效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为普惠金融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加强金融机构内部协调,发挥技防优势提升风控水平
早期金融机构内部业务部门往往和IT部门脱节,相比之下,在金融智能化时代,科技公司利用其强大的技术背景可以帮助金融机构提高风控水平,降低运营和创新成本。比如技术公司为金融企业提供算法模型,帮助金融机构完善风控中台;又或者在银行系统中,帮助其完成构建内部API让非技术人员能够根据自身需求直接获取数据和技术支持,从而增强机构内部协调性,降低业务创新成本。
政策建议:实现金融与科技更好融合
在金融智能化时代,科技企业与传统金融机构的协同合作尚面临着一定的壁垒,如政策支持力度、金融机构数字化思维意识、科技企业对金融业务的理解力及数据积累能力等。要想进一步促进金融智能化水平,实现金融与科技的更好融合,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营造有利政策环境,促进金融与科技产业融合发展
在2020年初突发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中,科技在金融服务中的应用对防范疫情起到了基础性支撑作用,同时政府机构出台的相关政策加强了金融科技产品快速攻关,以满足疫情期间在医疗、公益、民生、企业服务等方面的需求,也为金融服务与科技融合提供了更好的契机。可以看出,政策支持与金融智能化发展相辅相成。
对此,一是建议政府及金融监管部门统筹防风险与促发展的双重政策目标,在防范风险的同时,加强科技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支持科技企业在创新技术研发和金融应用方面的探索和投入,激发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和意愿。二是进一步完善监管手段,可借鉴欧盟、美国、新加坡、英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创新举措,扩大监管沙盒、监管科技、开放银行等应用试点范围,在提升金融市场智能化水平的同时,培育更多金融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典范。三是对于移动支付等已经取得比较优势的行业,鼓励并引导金融科技合理创新,在跨境、普惠等场景应用中给予更多政策支持,持续提升标准层面的话语权,继续保持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同时可考虑将移动支付领域的市场发展及监管经验加以总结推广,为其他业态树立标杆,推动金融智能化纵深发展。
建立适应金融智能化发展的商业逻辑,推动双方价值资源共享
金融机构独自互联网化可能面临困境,更加需要意识到对外“开放”的重要性。从“开放”政策落实来讲,金融机构管理层应具备“走出去”或“引进来”的开放战略思维,突破传统思维定式,主动拥抱变化。在管理框架设计中,将“开放”思维结合战略目标落实到业务、科技和人员架构等多方面,并形成具体的考核目标。不管是“走出去”还是“引进来”,开放的目的在于建立新的商业逻辑,构建完整生态系统。在此过程中,建议传统金融机构积极主动与科技公司寻求合作,建立信任机制,多方协同,形成合力。传统金融机构可以从场景端而非供给端出发,将其在合作方、用户、产品和服务方面丰富的资源与前沿技术相结合,实现产品和服务的快速升级,与生态场景无缝融合。同时,科技公司依靠传统金融机构在金融领域的实践经验可以更加精准、全面地定位使用场景,实现“1+1>2”的双赢局面。
加强底层基础技术服务能力,科技企业为传统金融机构创造更大价值
科技企业依靠多样化技术能力为金融服务创新发展提供“技术工具箱”。例如腾讯等企业利用科技公司在云计算、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方面的技术积累为金融机构提供了相应的基础服务与技术支持,发挥技术创新的最大边际效益和核心价值,进一步解决金融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同时,科技企业需要依托其技术在风险防范等方面的技术优势为传统金融机构提供风险控制等智能化服务,实现更精准、快速的信息筛查和计算,帮助金融机构更快发现业务风险点。2020年2月,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技术实验室发布的《金融科技公司和第三方机构与银行合作指南》中指出,是否拥有完善的风控模型是金融机构选择第三方机构合作伙伴的重要标准之一。唯有技术基础建设扎实的科技公司才能经得起各种风险的考验,作为银行的合作伙伴,除保证自身信息数据安全之外,科技公司也应依托其技术实力为金融机构保驾护航,为其创造更多价值。
此外,需要强调的是科技企业与金融机构协同合作的过程中,双方都要恪守风险底线的思维,把握金融智能化前景与机遇,合理利用好信息技术,正确规避风险。
整合数据信息等资源,推动落实金融服务中小企业
金融智能化时代要想实现金融行业各板块的均衡发展,还需要利用新兴技术提升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质效,进一步丰富信息数据,改进中小企业授信的审批和风控模式,提高信贷的响应、审批、发放效率,降低审贷成本。金融机构通过与科技企业合作,通过安全多方计算、联邦学习的方式更好解决数据共享问题,收集和分析多维度大数据,为更广泛的人群提供征信依据。在此基础上,金融机构得以建立更加完备、高效的风险控制系统,为不同风险状况的服务对象灵活调整贷款额度以及利率,使专注为普通大众和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成为可能。同时,加强与中小企业的互动交流亦能帮助金融机构和科技企业拓展用户基础,实现长期的互利共赢。
1数实共生·2022金融科技十大趋势展望 | 腾讯金融研究院 X 腾讯云 X 毕马威
2022-03-29
2022-03-24
2021-12-24
2021-12-22
5数实共生·2022金融科技十大趋势展望 | 腾讯金融研究院 X 腾讯云 X 毕马威
2022-03-29
2022-03-24
2021-12-24
2021-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