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全球主要湾区的发展,金融无一例外是重要的引擎。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新的全球环境下培育增长新动力的重要空间载体,有条件成为未来中国乃至亚太经济金融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其中金融如何更好地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实体经济发展需要,更是其中面临的核心任务;粤港澳大湾区所具有的差异化的金融体制,为下一步的金融创新提供了巨大的空间。本书是延续性报告,是在上一年报告基础上的更新,分别从全球主要湾区对比的角度、与核心区域11个城市、粤港澳三地金融机构和主要金融市场、以及金融监管等不同维度,梳理了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融合与发展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亚洲金融智库委托巴曙松教授团队结合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及其监管政策的新变化、新趋势,继续推出《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报告 (2020)》,建立持续跟踪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的权威窗口并为其发展建言献策。
以下为本书序言:
序言
经济双循环格局下的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开放的新起点
巴曙松教授(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
当前的国际经济金融格局,叠加疫情的冲击和中国自身的经济转型,促使中国将发展经济内外双循环作为未来一段时间的宏观政策重点,强调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其核心是在继续参与国际分工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内需、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以及实现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
作为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经济、科技与制造业中心,开放程度较高的粤港澳大湾区毫无疑问地成为实现“双循环”发展格局的重要力量。仅仅就推动生产要素的流动和循环而言,包括金融市场的双向开放、劳动力的自由流动、金融要素的市场化定价、教育和医疗领域管制的适度放宽等,民营企业众多、市场活跃的粤港澳大湾区可以起到重要的枢纽作用。
面对这样不确定的时代,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业理应有所作为,更好地服务“双循环”发展格局,助力大湾区继续走在成为世界级湾区的道路上。一方面,全球一流湾区的经验显示,金融在助力东京湾区制造业应对日美贸易摩擦、推动纽约湾区要素市场化配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为适应与服务实体经济的变化,大湾区金融业发展已呈现出新特点,在金融业务数字化、金融业态多元化、粤港澳三地金融产品互认互通等多领域有了明显的发展。
部分发达国家推动的逆全球化、以及新冠疫情对于经济金融体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值得关注的趋势之一就是实体经济向数字化转型的步伐大大加快。作为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试验田,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业可能更快得向数字化发展,这一特点正体现在支付清算、征信与评级、消费金融、银行、证券、基金、保险、信托等各个具体领域。在这样的背景下,观察粤港澳大湾区新金融业态的发展,将有助于把握其演变的内在动力,推动新技术应用于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增强风险控制水平和监管能力上来。
我们发现,当前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群金融业发展呈明显的纺锤形,港深穗等核心城市金融市场比较优势明显,特别在银行、证券和基金行业呈现出头部效应。为支持实体经济应对疫情冲击,2020年大湾区金融业发展还呈现出一些新特征:一方面银行体系的信贷总量和增速双双走高,为实体企业提供纾困的流动性;另一方面以信息科技、生物医疗为代表的新经济企业IPO募资规模大幅增长,创投市场对于医疗健康、电子信息等新经济领域的支持比例也达到新高。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已近两年,此前具有顶层设计特征的政策正加速落地,本书亦重点围绕此类政策开展进一步的跟踪与专题研究。2020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涉及跨境投融资、金融对外开放、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等改革举措。其中,即将推出的“跨境理财通”有望成为推进大湾区三地居民跨境投资产品互通的创新突破,也有可能成为探索粤港澳三地金融业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实现融合发展、发挥差异化优势的有益尝试。本报告的研究认为,“跨境理财通”落地后应重点做好理财产品评级互认和投资者适当性评估,加强三地监管协作、积极创造条件应用监管科技。
从粤港澳三地金融要素市场化流动的情况看,我们研究认为,当前CEPA框架正在逐步完善,内地新一轮金融对外开放举措也在逐步落地,不过当前粤港澳三地在金融机构的跨境展业、金融服务的跨境提供以及金融产品的三地互认方面仍存在准入门槛较高、监管标准不统一、法律与货币体系差异缺乏完善的协调机制等多方面限制。《意见》对加速三地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推动资金和金融产品跨境流通提供了重要政策指引。此后,广州、深圳等市也出台了贯彻落实《意见》的实施方案,预计三地互联互通的产品类别和投资渠道将逐步丰富。下一步,有条件首先把“跨境理财通”、跨境投融资便利化落实好,接着尝试以试行粤港澳三地金融服务“单一通行证”、金融科技“监管沙盒”等举措为突破口,助推大湾区金融要素流动与融合。
本书一共分为六章,前五章分别从全球主要湾区对比、“9+2”城市群金融发展业态、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监管维度,探讨了大湾区金融融合与发展问题。第六章重点聚焦广州开发区金融发展,从绿色金融、融资租赁、股权投资、知识产权交易、跨境融资等特色领域提出若干建议。此外,课题组针对大湾区100多家金融机构的高管和核心骨干开展了问卷调研,相关成果也在书中有所体现。具体到各章而言,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章中,本报告梳理了现有的湾区经济研究成果,从多个维度量化比较粤港澳大湾区与全球主要湾区。在此基础上,重点截取东京湾区应对日美贸易摩擦、纽约湾区健全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以及旧金山湾区发展金融科技三段历史,提炼出可供粤港澳大湾区参考的经验与教训。
第二章中,本报告从政策、产业、金融供求和空间分布、贸易开放和金融中心发展等维度,分析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群的金融发展现状,并重点关注新冠疫情爆发至今,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相关政策的出台与落实情况。
第三章中,结合针对湾区金融机构及其高管开展的问卷调研,本报告尝试对2020年的金融机构做初步画像,概括出2020大湾区金融机构的八个特征。基于对特征的描述,报告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政策与业务建议。
第四章中,本报告总结了疫情影响下,大湾区股权市场、债权市场以及绿色金融领域市场发展情况。2020年以来大湾区股权投资重点关注新工业、企业服务和医疗健康三大行业,其中半数为生物技术和制药企业。在绿色金融发展方面,香港在符合国际惯例的制度和平台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深圳正逐步成为绿色债券发行的重要驱动力,大湾区区域碳市场已经成为全国领头羊。
第五章中,本报告围绕粤港澳金融监管的政策指引和可能突破方向,探析粤港澳三地资金和产品互联互通的发展脉络,重点尝试从跨境理财通、跨境金融服务一体化以及金融科技的“监管沙盒”等角度,就其可行性、优势与风险开展专题研究。
第六章中,本报告聚焦广州开发区的金融发展实践,从绿色金融、融资租赁、股权投资、知识产权交易以及跨境融资等领域梳理其优势与不足,结合其细分领域的优势与劣势,对区域金融发展提出相对应的政策建议。
在本书完稿之际,正值深圳经济特区创办四十周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显示出对深圳乃至大湾区寄望更高。深圳由“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既是对其过往成绩的肯定,也反映了国家对整个大湾区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多引领示范作用的期待。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可以预计,有关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与创新的重要政策有望继续稳步落地,粤港澳大湾区各项建设也有望进一步加速推进。有鉴于此,我们希望能够继续从金融角度,持续跟踪大湾区建设经验及发展动向,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一流湾区贡献专业力量。
1数实共生·2022金融科技十大趋势展望 | 腾讯金融研究院 X 腾讯云 X 毕马威
2022-03-29
2022-03-24
2021-12-24
2021-12-22
5数实共生·2022金融科技十大趋势展望 | 腾讯金融研究院 X 腾讯云 X 毕马威
2022-03-29
2022-03-24
2021-12-24
2021-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