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4日,2021第四届金融科技发展论坛“新发展格局下的数字金融与产业双向赋能”通过在线直播方式隆重召开。同时,举办了《绿色金融: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的图书发布。来自经济、科技、金融界的著名专家学者云相聚,共同展望金融行业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融入“双循环”格局的可行路径。内容前沿深度,吸引了数十家媒体及平台参与直播、报道,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热烈反响。据统计,当日网络直播观众量达50万。本届论坛本次论坛由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金融科技研究中心指导,腾讯金融研究院和金融科技50人论坛联合主办。

论坛伊始,由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腾讯集团副总裁、腾讯金融研究院院长蒲海涛代表主办方致辞。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分享了对于当前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与行业洞见。

李扬指出,当前我国面临着多重挑战,疫情下国际形势动荡,国内房地产市场下行,企业生产意愿降低,失业增多。为应对挑战,促进创新,增加就业岗位,至关重要。不久前,国务院出台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但囿于方法、理念、思路等原因,效果有限,仍须下大气力。

有企业才能有就业,有就业才能有收入。中小企业是促进创新、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李杨认为,在解决中小企业发展、创造就业岗位的问题上,金融科技大有可为。而平台经济则是现有的中小企业发展的新模式。平台经济,是一种介于企业和市场之间新的财产组织形式,中小企业可搭乘数字平台、物联网平台,找到发展的方向,潜力无限。因此李扬认为,对于平台经济、金融科技等在数字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财产组织形式和经济运行机制,我们更应鼓励创新、发展友好型的“好监管”,而非单纯的“严监管”、“强监管”。李扬同时指出,在监管责任方面,比较关键的一点是由公共部门,而非仅仅依靠企业部门来建设数字基础设施。

最后,李扬指出,支持小企业发展,我们不应囿于工业化的理念,更不能回到小农那种一家一户的经济,我们应当向前看,应当在数字经济、服务经济、互联网和物联网经济、平台经济的基础上组织、连接小企业的经济活动,发展更高层次的社会经济。

 

腾讯集团副总裁、腾讯金融研究院院长蒲海涛站在从业机构的角度,就高质量发展对金融业的要求分享了四点思考和体会。

蒲海涛指出,在数字化浪潮下,金融行业如何立足于新发展阶段,融入新发展格局,助力高质量发展,这是摆在行业面前的重要课题和紧迫任务。

第一,高质量发展要求金融业坚守风险底线。对于金融机构和从业者来说,必须始终保持对风险的敬畏之心,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好创新与风险的关系,强化自身风险管理能力。第二,高质量发展要求金融业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实体经济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是金融业发展的根基。同时,金融服务体系也必须不断调整和优化,与实体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相适应。第三,高质量发展要求金融业有力支持科技创新。金融业需要发挥积极作用,加大对基础科学研究、核心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科创企业发展等环节的支持力度,持续为科技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能。第四,高质量发展要求金融业更加重视社会价值。以生态优先、绿色低碳为导向,关注金融在支持“双碳”目标、绿色转型等方面的价值和作用。同时,通过科技、产品、模式创新,对弱势群体投入更多的力量,让高质量的金融服务和数字经济发展红利,惠及更多的群体。

在主旨演讲环节,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人民日报出版社社长刘华新,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巢清尘,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信息官高峰,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围绕金融科技4.0的未来和挑战,《绿色金融: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的出版缘起与图书简况,“双碳”目标下的企业挑战与机遇,产业数字化场景生态对银行业数字化转型,金融科技与中小企业融资等多个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和交流。论坛由腾讯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许好好主持。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就金融科技4.0的未来和挑战发表了演讲,总结了金融科技的发展历程与4.0时代的发展现象,并展望了金融科技发展的未来。

首先,金融科技1.0的起步阶段是IT时代,体现为集中式的主机系统和数据中心,业务操作流程计算机化,数据开始集中。金融科技2.0表现为第三方支付机构的迅速发展,新兴技术主要是互联网、移动支付以及人工智能。移动支付技术应用于拓展潜在客户,在提供便利的同时更有针对性地营销,提供更好、更快、更便宜的产品和服务。金融科技3.0时代表现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和区块链技术的迅速扩散,进入金融业的方方面面,并且解决了安全、风险、成本、信用、效率等一系列问题,其核心是把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以及虚拟世界和物理世界统一起来。朱民认为,金融科技正在向4.0时代迈进,即以数据为基础的机器认知时代。4.0时代有三个发展现象,第一,金融业务的模式开始场景化、标准化,向数字化转型,包括场景化获客、标准化风控以及数字化运营。第二,4.0时代是一个自我迭代、优化和学习的综合生态。第三,在4.0时代要构建开放、敏捷和可持续的金融科技生态。

最后,朱民强调,如今正在出现去中心化、区块基础、全数据支持、智能化、自动化、自我学习和自我迭代发展的综合服务金融平台,世界正在走向一个数据和智能的时代。

人民日报出版社社长刘华新从出版人的角度,介绍了《绿色金融: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的出版缘起与图书简况。

首先,刘华新介绍到,2020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2021年的八项重点工作之一,人民日报出版社敏锐捕捉到这一重大信息,并于2021年3月率先推出国内第一本“双碳”主题图书《碳达峰、碳中和100问》。随后,又与多方合作策划出版了《绿色金融:助力碳达峰、碳中和》一书,共同为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贡献力量。

其次,刘华新强调,要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尤其是金融系统的助力。他举例指出,在《绿色金融:助力碳达峰、碳中和》一书中,“政产学研”专家们以碳中和为目标,在文字间碰撞观点,从不同视角重新思考绿色金融,并由此发表了一系列精深洞见与前瞻思考,相信可以给广大企业、金融机构、投资者、监管者等提供借鉴和参考。

最后,刘华新表示,《绿色金融: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布也是人民日报出版社在金融、科技领域图书出版迈出的坚实一步。人民日报出版社愿与诸位专家学者一道,共同打造一个科技、金融的学习、分享、交流融合平台。

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巢清尘分析了气候变化对于全球的影响,并介绍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企业挑战与机遇。

首先,巢清尘指出,大量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加剧了温室效应。无论在空间还是时间尺度上,人类活动已造成气候系统前所未有的变化,如全球气温升高,极端天气频发等。

气候变化给企业、产业带来了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物理方面的影响。温度、降水的趋势性变化,可能引起某个区域的缓变风险或急性风险,并影响企业的生产运行和劳动生产率。二是“双碳”目标下,整个经济发展模式、能源结构、技术路径、生产和消费的方式都将发生深刻的显著变化,企业面临发展转型的风险。同时,企业面临的风险还可能传递到金融机构,甚至演变为金融体系的风险。因此,企业和金融机构需密切关注,并注意防范。

为了应对物理性风险,企业在产业的运行和产业链的布局上,要提前更好掌握极端气候事件发生信息。对于转型风险,企业的管理层、领导层要更好的提高科学认识和政策判断,通过转型升级和数字信息化手段来规避风险,寻找商机。

最后,巢清尘指出,要在未来碳中和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要改善现有的商业模式或市场,或利用突破性技术,进行深度技术创新,创造新的商业模式,开拓新市场。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信息官高峰就产业数字化场景生态对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分享了观点。

高峰强调,产业金融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介绍了产业金融发展的三个阶段:一是产业金融服务模式,二是目前的产业链金融模式,未来下一步是产融生态圈模式。高峰指出,产业金融呈现出垂直化、资本化、科技化、生态化的发展趋势,需要坚持守正创新,防止金融领域反垄断和资本无序扩张。

高峰认为,未来产业链金融将成为对公业务数字化转型的突破口,并重点分享了两个案例:一是供应链金融区块链融资平台,依靠区块链底层技术实现上下游一二三级的信用穿透,降低风控难度,有效解决企业融资成本高的问题;二是贸易金融跨行交易区块链平台,实现了跨行交易金融产品交易信息的标准化、电子化和智能化,提高了贸易融资效率,降低了成本。

高峰介绍了推进数字金融与产业数字化的五个着力点。一是金融科技赋能,联结全产业链协同转型;二是聚焦关键数字技术创新的研发与应用,构建5G应用新场景和新业态;三是数字金融赋能产业数字化解决方案,嵌入各个数字化场景;四是共建共享共生,促进数字金融与产业数字化融合共赢;五是提供产业数字化人才保障,培养数字金融人才。

CFT50学术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就金融科技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背后的逻辑问题分享了自己的思考。

杨涛认为,对中小企业金融问题,已经不应粗放、运动式推进,而是要甄别背后的理论与实践逻辑。首先,中小企业支持政策的目标可分为就业优先、持续经济增长、创新发展以及稳定四种。政策在选择目标时,应注意中小企业的结构性特征、行业特征及生命周期特征。同时需要注意减少政策的外溢性与负外部性、提升政策的持续性、弱化指令性与行政性。

其次,杨涛指出,在解决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痛点时,金融占据了非常重的分量,但也不是全部。需厘清其不同类型的金融功能需求,不仅是融资。同时,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供给问题,金融可通过三个途径给予支持:一是政策性金融支持,二是商业性金融支持,三是合作性金融支持。

最后,杨涛指出,金融科技可以对中小企业融资进行直接助力与间接促进。第一,金融科技在金融供给、金融需求、金融“土壤”以及利用新技术应对小微企业应收账款难题、改善营商环境、降低运营成本等其他要素方面提供了直接助力。第二,在政策导向下,金融科技对中小企业发展的间接促进目标有四点。一是以就业为核心;二是以创新及提高生产率为提升;三是以产业链完整性为保障;四是以符合绿色、可持续为依托。

此次论坛上,CFT50青年论坛首席召集人、腾讯金融研究院秘书长、图书联合主编杜晓宇,人民日报出版社第六编辑中心主任、图书策划编辑蒋菊平共同发布了《绿色金融: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并先后发言。

CFT50青年论坛首席召集人、腾讯金融研究院秘书长、图书联合主编杜晓宇深入分析了绿色金融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的实践与探索。

首先,杜晓宇从三个方面介绍了腾讯作为科技企业如何致力于双碳目标的实现。一是集团积极制定战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为科技行业达到双碳目标做贡献。二是利用微信支付宽场景、广覆盖的良好的基础进行“碳中和”知识普及教育活动;三是通过对支付生态下的绿色支付场景进行梳理,探讨如何通过支付服务创新提升用户低碳生活的能力和意愿。

其次,站在金融视角,杜晓宇认为,金融作为社会发展的关键一环,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未来,金融科技在绿色金融中的应用将进一步深入。同时,金融行业作为实体经济的血脉,通过绿色金融体系建设作为抓手,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最后,作为联合主编,杜晓宇指出,《绿色金融:助力碳达峰、碳中和》汇集了来自学术界、政府侧及金融业诸多绿色金融专家的观点,从多维度对绿色金融这一重要课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希望对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完善和双碳目标实现尽一份绵薄之力。

人民日报出版社第六编辑中心主任、图书策划编辑蒋菊平在图书发布环节分享了《绿色金融: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的选题策划过程,图书内容与出版反响。《碳达峰、碳中和100问》出版之后,深感相关主题的宏大、长远,蒋菊平与与金融科技50人论坛取得联系,经过认真分析相关专家学者观点,结合读者的实际需求,完成了图书的策划工作。

《绿色金融:助力碳达峰、碳中和》主题丰富,包括有序推进绿色低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开发,设立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将绿色信贷纳入宏观审慎评估框架,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为绿色低碳项目提供长期限、低成本资金,鼓励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长期稳定融资支持,鼓励社会资本设立绿色低碳产业投资基金,建立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等。专家们结合大量数据、实例,经过深入分析、探讨,给相关领域的从业人员很多启发性思考和实操性建议。

《绿色金融: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甫一出版,就得到专业媒体的关注,读者也积极给予回应或反馈,图书很快进行了加印。蒋菊平感谢了作者、同行、读者的支持,指出围绕这个话题,还会继续深挖,以帮助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提升专业素养,增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本领。

在圆桌对话环节,腾讯金融研究院副院长王志峰,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徐洪峰,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王克,中诚信绿金科技总裁沈双波就“绿色金融科技”展开了精彩的对话与交流。圆桌对话环节由CFT50青年成员、中国人民大学国发院院长助理宋鹭主持。

本届论坛直面当下我国金融发展中最迫切的问题,嘉宾们分享了前沿深度的观点,碰撞出思想火花,为探索金融行业立足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助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